
文章简介
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石油地质特征
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石油地质特征
朱富强 任东意 孙广军 吕友学 任海军
(延长油田股份公司直罗采油厂)
摘要:本文对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,通过其沉积特征、旋回特征、物源分析及储层特征综合评价得出,该区直罗油田长8期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,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,水下分流河道为最有利的沉积微相。依据沉积旋回特征和它的标志层,将长8层细分为长81和长82两个小层,且研究区物源来自于北东方向。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。长8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,溶孔次之。
关键词:直罗油田,延长组,长8,石油地质特征
1区域构造及沉积特征
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,在此之前则为华北陆台伸向秦祁海域的台地边缘区。早古生代属于华北陆表海沉积;晚古生代华北海退缩,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石炭-二叠系;到晚三叠世中期,鄂尔多斯地区开始下坳,进入内陆湖盆发育阶段,沉积了一套厚1000余米的湖泊-三角洲碎屑岩构造,即上三叠系延长组含油层系[1~3]。
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南部,伊陕斜坡为一大型的西倾大单斜[4],坡度为0.5度左右,内部构造简单,区内不发育断层和褶皱,仅小范围内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幅度较小的鼻状隆起,勘探目的层为上三叠统延长组。
通过岩心观察、薄片鉴定和测井曲线分析响应等综合分析发现,研究区长8段三角洲相主要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,指三角洲的水下部分,呈环带状展布于三角洲平原的外缘,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厚度最大,沉积类型最复杂,也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储层最发育,成藏条件最好的有利相带[5]。
研究区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南部,地层沉积较稳定,延长组在鄂尔多斯盆地一般分为5个岩性段(T3y1-T3y5),10个油层组(长1-长10)。利用区域标志层划分大层段,地区性标志层及沉积旋回划分小层段,将长8油层组划分为:长81、长82两个油层亚组。
2.1地层划分依据
2.1.1区域性标志层
图1区域性标志层“张家滩页岩”
“张家滩页岩”(K1)位于长7下部,厚度变化较大,主要为黑色泥岩、页岩、碳质泥岩夹凝灰质泥岩薄层及油页岩。本次分层首先通过声波时差(本区泥页岩声波普遍大于300um/s)来确定大段泥页岩,然后在大段泥页岩内部寻找感应“v”型低点,结合井径、自然伽马、自然电位等曲线确定本区长8顶。此标志层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,是本次地层划分主要依据之一。
“李家畔页岩”(K0)位于长9顶部,厚度一般为10m~30m,主要为灰黑色泥、页岩夹凝灰质泥岩。相比“张家滩页岩”,其岩性组合及电性特征较类似,总体厚度偏小,但更稳定,起伏不大。电性特征为高电阻(凝灰岩薄层为低电阻)、高声波时差、高自然伽马和大井径。高阻页岩在盆地南部发育,是三叠系地层对比的一个重要标志层,也是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标志层之一,本次分层取该泥页岩段顶部作为长8底。
图2 区域性标志层“李家畔页岩”
2.1.2地区性标志层
长81底部存在一个厚度不等的泥页岩段,其主要为灰黑色泥、页岩、杂色泥岩、含灰色细砂岩底部稳定发育一段薄层凝灰岩。测井曲线特征为高自然伽马、高声波时差、高电阻,其中声波时差多数出现厚度为10m~20m左右的一段高峰,底部出现感应“v”型低值,其与下伏长82顶部砂岩成突变接触,电性特征明显。此标志层在研究区普遍发育,是长81与长82的分界线,把长8油层段劈分为接近等厚的上下两段。
2.1.3沉积旋回特征
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,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,本区长8期根据沉积旋回及本次研究重点自下而上主要划分为长82、长81两个油层亚组。
长82:主要由两个旋回组成,沉积厚度40m~50m左右。砂岩受分流河道砂体控制,具有厚度大,分布稳定,自然电位呈箱状负异常特征,为区内重要含油层段。底部具有高自然伽马、高自然电位、高时差和高电阻特征。
长81:主要由两个旋回组成,沉积厚度40m~50m左右。一般下部旋回砂岩厚度发育较为稳定,泥质岩厚度横向不稳定,砂体呈指状分布。砂岩自然电位呈箱状负异常特征明显。
3物源分析
鄂尔多斯盆地长8期主要接受东北和西南两大物源沉积。而由本区砂岩薄片分析资料,本区岩石碎屑组成主要以长石、石英为主,其中长石含量占碎屑总体的32.0%~62.0%,平均54.57%。石英占碎屑总体的14.0%~24.0%,平均18.14%,总体表现为“高长石、低石英”的特点,而西南物源岩石组分为典型的“高石英、低长石”的特点,故认为本区物源来自于北东方向。
4储层特征研究
4.1岩石学特征
4.1.1岩石的类型及结构特征
研究区长8储层碎屑以长石、石英为主,长石一般占碎屑总体的32.0%~62.0%,平均54.57%。石英以单晶石英为主,一般占碎屑总体的14.0%~24.0%,平均18.14%,岩屑含量为4%~7%,平均5.43%,主要为岩浆岩、变质岩和沉积岩,其中以变质岩为主。岩石类型多为细粒长石砂岩。
4.1.2填隙物组分及其特征
研究区长8储层填隙物含量较高,一般7%~22%,平均15.88%,以泥质杂基、绿泥石膜杂基和胶结物的形式存在,其中泥质杂基含量一般为2%~8%,平均3.7%,绿泥石膜杂基含量一般为1%~5%,平均2.83%,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、石英加大和长石加大等,其中方解石含量为1%~16%、石英加大为1%~2%,长石加大为1%~2%,总体来说,胶结物含量较低,一般小于2%。
4.2储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特征
储层孔隙结构是储层研究和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。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受岩石的孔隙结构所控制,孔隙和喉道的不同配置关系,也可以使储层呈现出不同的性质[6~8]。
4.2.1储层孔隙类型
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,长8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隙、溶蚀粒间孔隙、铸模孔隙、粒内溶蚀孔隙、填隙物内微孔隙、填隙物内溶蚀孔隙、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和裂缝。
4.2.2储层孔隙类型分布特征
长8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和长石溶孔,其次为岩屑溶孔,有少量的原生孔隙发育。在岩心薄片观察中,该区孔隙按孔径大小可分为大孔、中孔、小孔和微孔四种。其中,大孔(≥50μm)比例小,包括部分砂岩中发育的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粒间孔隙,它们占总孔隙的10%~20%。中孔(50μm~30μm)比例较大,主要有残余粒间孔隙、溶蚀粒间孔隙和溶蚀粒内孔隙,包括长石溶孔、岩屑溶孔等,占总孔隙的10%~30%。小孔(30μm~10μm)比例较大,主要包括晶间孔隙、杂基溶孔,约占总孔隙的30%左右。微孔(≤10μm)比例较小,主要为基质和胶结物溶孔,约占总孔隙的20%左右。显然,该区储层孔隙以中小孔隙为主,微孔和大孔隙都比较小。
4.2.3孔隙结构特征
岩石中的孔隙空间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、彼此曲折相通的小喉道组成。储集层中各类孔隙与其连通喉道组合发育的总面貌称为孔隙结构。
长8段砂岩排驱压力0.02~16.6MPa,平均3.3MPa;中值压力6.13~44.75MPa,平均22.03MPa;最大喉道半径0.04~36.01μm,平均1.41μm。喉道中值半径0.01~1.02μm,平均0.13μm。汞饱和度35.84~84.65%,平均65.67%。退汞率15.01~77.78%,平均28.30%。喉道分选系数1.68~3.21,平均2.35。中值压力大,中值半径相当,分选较差,以微喉类型居多。
5结论
l)研究区长8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,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。依据沉积旋回特征和它的标志层,将长8层细分为长81和长82两个小层,且研究区物源来自于北东方向。
2)岩石学研究表明,研究区长8主要以细粒长石砂岩和粉砂岩为主,其碎屑组分主要由长石、石英和岩屑构成,其中长石的含量最高,石英次之。
3)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,溶孔次之,喉道类型主要为微喉道;孔喉组合类型主要为小孔微喉型。
参考文献:
[1]杨华,付
订阅方式:
①在线订阅(推荐):www.sdchem.net.cn
②邮局订阅:邮发代号24-109
投稿方式:
①在线投稿(推荐):www.sdchem.net.cn
作者只需要简单注册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,就可随时进行投稿、查稿,全程跟踪稿件的发表过程,使您的论文发表更加方便、快捷、透明、高效。
②邮箱投稿:sdhgtg@163.com sdhg@sdchem.net
若“在线投稿”不成功,可使用邮箱投稿,投稿邮件主题:第一作者名字/稿件题目。
投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:
①文前应有中英文“题目”、“作者姓名”、“单位”、“邮编”、“摘要”、“关键词”;
②作者简介包括:姓名、出生年、性别、民族、籍贯或出生地、工作单位、职务或职称、学位、研究方向;
③论文末应附“参考文献”,执行国标GB/T7714-2005标准,“参考文献”序号应与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相符;
④注明作者的联系方式,包括电话、E-mail、详细的通讯地址、邮编,以便联系并邮寄杂志。
联系电话:0531-86399196 传真:0531-86399186
欢迎投稿 答复快捷 发表迅速
山东化工稿件修改细则
订阅方式:
①在线订阅(推荐):www.sdchem.net.cn
②邮局订阅:邮发代号24-109
投稿方式:
①在线投稿(推荐):www.sdchem.net.cn
作者只需要简单注册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,就可随时进行投稿、查稿,全程跟踪稿件的发表过程,使您的论文发表更加方便、快捷、透明、高效。
②邮箱投稿:sdhgtg@163.com sdhg@sdchem.net
若“在线投稿”不成功,可使用邮箱投稿,投稿邮件主题:第一作者名字/稿件题目。
投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:
①文前应有中英文“题目”、“作者姓名”、“单位”、“邮编”、“摘要”、“关键词”;
②作者简介包括:姓名、出生年、性别、民族、籍贯或出生地、工作单位、职务或职称、学位、研究方向;
③论文末应附“参考文献”,执行国标GB/T7714-2005标准,“参考文献”序号应与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相符;
④注明作者的联系方式,包括电话、E-mail、详细的通讯地址、邮编,以便联系并邮寄杂志。
联系电话:0531-86399196 传真:0531-86399186
欢迎投稿 答复快捷 发表迅速
山东化工稿件修改细则 欢迎投稿 答复快捷 发表迅速
传真:0531-86399780 QQ:1462476675 微信号:sdhg-bjb
采编部电话:0531-86399196 Email: sdhg@sdchem.net sdhgtg@163.com
备案号:鲁ICP备2021036540号-5
采编部电话:0531-86399196 Email: sdhg@sdchem.net sdhgtg@163.com
备案号:鲁ICP备2021036540号-5
